上個月去蘭嶼和國高中生分享講題「我最想做的事」最後發紙條給學生填寫自己最想做的事,看到學生意興闌珊寫紙條,原以為會交白卷或隨便寫。
直至今日整理好,發現這群大家眼中的偏鄉學校達悟族孩子有想法對世界充滿好奇,知道自己喜歡與渴望的事物,但不會輕易表現出來或是讓外界知道,和我印象中樂觀又熱情的蘭嶼人不同。
如果你以為只有孩子會這樣,那就大錯特錯,我探訪過大學或公司企業裡的大人也有相同情況,讀了幾年書與工作幾年後認清現實世界的遊戲規則後選擇冷漠與忍受,與其展現熱情被人潑冷水,不如與熱情停止聯絡,保持距離才安全。
久而久之,讓壓抑成為一種習慣。
我不確定是好是壞,但身旁這類型朋友常常健康亮紅燈、日子過得不開心、做什麼都不順、除了易怒還經常負面情緒、會放大壞事。
而身旁另一群喜歡展現熱情的朋友,不吝啬分享喜歡的事物、遭遇到壞事可以用好眼光來解讀、看待生活充滿希望、會縮小壞事。
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別人怎麼會喜歡你。
倘若說熱情和冷漠一樣是流感會傳染他人,代表冷漠的人也可以被熱情感染,只要熱情細菌夠強大就可以吃掉冷漠,我也相信不是冷漠的變多,而是熱情的變少,只要有更多熱情帶原者,現況就會改變。
至於如何保持熱情,我的經驗是:
1、閱讀書籍,讀他人的生命故事,也是重讀自己。
2、結識熱情人,熱情是ㄧ種病,每個人都有病才不害怕生病。
3、媒體識讀,開始篩選訂閱媒體,停止閱讀大量負面新聞,學會思辯假新聞。
4、運動,熱情如流汗,要一直動才會把熱情逼出來。
最後分享幾位蘭嶼孩子最想做的事。
「我想去美國打籃球,而且我想成為每個人都認識我的臺灣NBA球星,讓臺灣籃球發揚光大。」
「學日語、當小說家或畫家,認識中國朋友。」
「想去蒙古住一年。」(孩子,叔叔也想。)
「希望我可以好好上完大學。」
「反正也不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事,不如順著自己,把下一秒給機會和命運。」
「律師,幫別人說話。」
「回 家」
「翻譯員或外交官,環遊世界啦!」
「凡事求一個圓。」(好有禪意)
「不知道。」
「在蘭與高中當老師。」
「出國讀書。」
「去日本,住日本,買小說,學會日文。」
----------------
籌備一年的熱情計畫即將上線,歡迎熱情人來填問卷。
http://bit.ly/courage-survey